第1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156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4分鐘,共有186位用戶收藏,10人推薦!
各位領(lǐng)導,游客朋友們:
您乘座的查干湖x號游船已經(jīng)駛離碼頭,正通過“草原運河”——引松渠駛向充滿神秘色彩的查干湖。進入湖區(qū)以后,游船將加速行駛,風會很大,在船頭站立會很涼爽愜意,但提醒您在船邊站立時要扶緊站穩(wěn),注意游湖安全,同時,要注意您攜帶的物品,以免失手落入湖中。
現(xiàn)在我們的游船已經(jīng)進入查干湖。
查干湖在蒙語中叫“查干淖爾”,意為白色的湖。查干湖南北長37公里,東西寬17公里。水域總面積大約420平方公里,在全國十大淡水湖中排列第七位,她的蓄量約7億立方米,是吉林省最大的內(nèi)陸湖泊和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漁業(yè)生產(chǎn)基地、葦業(yè)生產(chǎn)基地和天然旅游勝地。
查干湖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盛產(chǎn)鯉魚、鰱魚、鯽魚、武昌魚等15科68種,年產(chǎn)鮮魚5000多噸,其中“查干湖胖頭魚”經(jīng)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aa級綠色食品,遠銷省內(nèi)外。近幾年,查干湖的蝦類、珍珠類等水產(chǎn)資源也得到有效的開發(fā),肥美的湖蝦早已擺上了游客的餐桌。查干湖四季分明的地理位置,水草肥美的自然資源,為野生、水生動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存環(huán)境,使查干湖又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鳥類的樂園。在湖畔草原和湖中小島有狐、兔、獾等野生動物20多種,有野鴨、天鵝、大雁、丹頂鶴等珍稀鳥類80多種。其野生動物種類之多,密度之大,是省內(nèi)外許多旅游景區(qū)都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風光獨特的自然資源,使查干湖自古以來就是王公貴族們神牽夢縈的風水寶地。遼代自圣宗起,直至天祚帝,每年都要帶領(lǐng)群臣嬪妃,千里迢迢從京城來到查干湖巡幸、春獵,在湖面鑿冰捕魚,用遼帝親自釣上來的“頭魚”在岸邊大擺“頭魚宴”,因為初春的湖魚最鮮、最肥、最香。當春風吹綠郭爾羅斯草原的時候,查干湖畔大雁鳴、天鵝叫、百鳥咽啾,此時的帝王們又開始放鷹搭箭捕捉天鵝、大雁,并用遼帝親自放飛的“海東青”捕來的頭鵝,舉行頭鵝宴,在湖畔歌舞狂歡,飲酒作樂,直至春盡方還。由此可以想象當年查干湖那種恢弘壯觀的場面。
大家往湖的東北方看,湖邊的那座山,叫青山頭,是查干湖四周湖畔的制高點。關(guān)于查干湖和青山頭曾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凄美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在郭爾羅斯這個地方并沒有這個查干湖,而是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在草原的深處有一個雖從小就失去父母但卻出落得英俊威武的小伙子,名叫查干少布。他射得一手好箭,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百發(fā)百中。
查干少布天性善良,打來的獵物大都送給周圍生活貧苦的牧民,因而深受百里草原牧民的喜愛。一個百草披綠的初春,查干少布又帶上弓箭出去打獵,突然,他看見一只梅花鹿驚慌失措地向他跑來,兩只惡狼在后面拼命追趕,精疲力竭的小鹿眼看就要成為兩只惡狼的美餐。說時遲那時快,查干少布搭弓“嗖嗖”兩箭,射死惡狼,救下小鹿,小鹿用感激的目光看了看查干少布,依依不舍地轉(zhuǎn)身跑向草原深處。
當天晚上,似睡非睡中的查干少布突然夢到了他救下的那只梅花鹿,小鹿對他說“我是來報答你的救命之恩的,我本是天上的仙鹿,因偷吃御花園里的靈芝仙草而被玉帝發(fā)落凡間,罰期明天就要滿了,在返回天宮前來看看恩人??茨愎聠螁蔚囊粋€人太清貧寂寞了,我要為你找個伴兒來陪伴你。你明天早上朝北走,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就會看到一座仙女峰,半山腰有個仙女洞,洞里有一個石匣子,石匣子里面有一支金簪子,你把金簪子放在懷里帶回來,就會有一個仙女來陪你過日子,千萬記住!”說完金光一閃小鹿就不見了。
第二天,查干少布帶著干糧弓箭按照小鹿在夢中所指的方向出發(fā)了。走哇走,一路上歷盡艱險,憑著好箭法射殺了無數(shù)狼蟲虎豹,闖過了七七四十九道鬼門關(guān),終于來到仙女峰半山腰的仙人洞,見祥云繚繞的洞里面果然有一只石匣,打開石匣一看里面真有一只光華耀眼的金簪子,他喜出望外,揣起金簪子急忙往回趕,似乎不一會兒就到家了。
第2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69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143位用戶收藏,10人推薦!
報國寺布局雅致,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菩薩、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諸佛菩薩像及思摩、本空、離欲等祖師像近六十尊,造像生動莊嚴。其中,有從緬甸迎回大小玉佛二十三尊,其中接引佛高達四米,重十余噸,實為珍稀文物。目前,在國內(nèi)寺院中,擁有緬玉佛像數(shù)量之多,佛像之大,尚屬罕見。 中興本寺的住持、百歲高僧離欲上人,為禪門宗匠。
鑒于末法時期,凈土法門更為契時契機,四十年代在成都弘法,即興建“離欲念佛堂”,廣度有緣。并以持戒修行,凈化身心;以慈悲濟世,培植福德(離欲上人遺方)。修福修慧,自行化他,樹立優(yōu)良道風?,F(xiàn)任住持昌臻法師繼承上人遺愿,興建能容納二百人念佛的“離欲念佛堂”,每年定期舉行佛七。興建面積二千余平方米的教學大樓一座,每年舉辦“凈宗弘法人才培訓班”,面向全國四眾弟子,專修凈宗經(jīng)論(昌臻法師文集),培養(yǎng)了一批弘法人才。為滿足居士們的要求,先開辦“念佛安養(yǎng)院”,繼興建“離欲念佛苑”,為居士們提供安度晚年、清凈念佛和臨終助念的道場。
同時,本寺一直堅持以多種形式開展弘法利生活動。如:舉行佛法通俗講座,與兄弟寺院協(xié)同舉辦“禪凈共修營”、“佛法與人生研討會”,出版佛學書刊等。并長期舉辦助學、扶貧、救災、放生、修路等活動。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宗教界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shè)的先進集體”?,F(xiàn)在,報國寺已成為道風樸實淳良,專修專弘凈土宗的清凈道場,被譽為遠近聞名的“蜀中凈土”和朝拜觀光的勝地。
第3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005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129位用戶收藏,22人推薦!
jinsha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zhenjiang city, 43.7 meters abovesea level, covering an area of 41.6 hectares. jinshan is one of the scenic spots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in ancient times, jinshan was originally an island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reputation of "a beautifulhibiscus i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in the tang dynasty, zhang hu described itas "seeing in the shadows of trees and hearing the bells on both sides of theriv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en kuo praised it as "the water on bothsides of the building is connected, and the sky is in the mirror in the northand south of the river". it used to be an is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due tothe "great river flowing to the east", it was connected with the land around theend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of the qing dynasty (1903). there are manyplaces of interest in jinshan, such as lengjietai, miaogaotai, guanyinge, fahaicave, guxianren cave, gubailong cave, etc.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jinshan. the exquisite and beautifulcishou pagoda stands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n the northwest of jinshanmountain, 30 meters high. it matches the whole jinshan mountain and the jinshantemple just right, as if it has lifted the mountain. the brick and woodstructure of the tower, up and down traffic, each floor eight sides havecorridors and railings, eight sides ventilation, there are scenery, differentscenery layers, song dynasty wang anshi poem: "several towers pillow layers ofstone, four wall windows open face wind, suddenly see the birds fly on theground, start startled in mid air.". another example is the lengjietai,miaogaotai, guanyin pavilion, fahai cave, guxianren cave, ancient bailong caveand other places of interest. they are all built on the basis of rock drillingby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their ingenious design makes people admire themagical wisdom and superb art of the builders. zhang chuanshan, a great poet andcalligrapher of the qing dynasty, said in his crossing the river in the snow onthe 16th: "old friends, when they fold bamboo slips together, the road is notfar from the river. the mellow wine steals away the snow in jingkou, and the bigsail presses the tide in haimen. the lights in yangzhou are hard to make themoon, and the sheng song in wu city is left with this flute. the wind and wavesar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nd the two wonderful lotus flowers are jinjiao. "compare jinshan to a beautiful lotus.
jinshan has many name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ancients compared theyangtze river to the perfume sea, comparing the mountain to the seven jinshan inhuayan jing, so it is called jinshan. there is another saying in the book ofnine regions written by wang cun of the song dynasty: fa hai, an eminent monk ofthe tang dynasty, came here to repair the temple for his son. he cut throughthorns and thorns in the mountains every day and dug gold one day. li qi, alocal official, rebelled against the emperor. the emperor ordered that gold behanded over to fahai for temple restoration, and the mountain was named jinshan.in addition, jinshan was once called zexin mountain, fuyu mountain, huofumountain, longyou mountain, zijin mountain, etc. the name of jinshan is relatedto jinshan temple, which is built cleverly according to the mountain and has a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there are many buildings in the back of the temple,and the pavilions and pavilions are connected layer by layer. the mountain andthe temple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group of ancient buildings. the scenery isspectacular and magnificent, forming a unique style of "temple wrappedmountai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re has been a saying in beijing that"jinshan temple wraps the mountain, jiaoshan mountain wraps the temple.".
jinshan is also known as "myth mountain". every historic site on themountain has charming myths, legends and stories.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well-known chinese classical myth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which iswidely spread among the people and adds a very charming color to this famouscity. in the novel shuo yue quan zhuan, yue fei visited the jinshan historicsite "qifeng pavilion", which has a pleasant scenery. in the chapter novel watermargin, zhang shun lies in jinshan temple in the night, and song jiang takesrunzhou city (that is, today's zhenjiang city) wisely. emperor kangxi andemperor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visited jinshan many times and left many"imperial" cultural relics. there are many folk tales about qianlong in jinshan,which makes jinshan more famous. poets, calligraphers, celebrities and scholarsof all ages, such as bai juyi, li bai, zhang hu, sun bream, su dongpo, wanganshi, shen tuo, fan zhongyan, zhao mengfu and wang yangming, visited the scenicspots and left many precious relics and popular chants. since the tang dynasty,there has been an endless stream of international friends and tourists. yangxuezhou, a japanese painting monk in the ming dynasty, lived in jinshan for twoand a half years. he painted "the picture of jinshan longyou temple in themiddle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other paintings about jinshan,which are now preserved in the temple.
jinshan, a green snail like hill, contains a lot of romantic past eventsand has infinite charm, attracting numerous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s andtourists. some people say that "if you don't go to jinshan in zhenjiang, you'venever been to zhenjiang". this has its own truth. when you visit jinshan, youwill understand the mystery. jinshan tour route
jiangtian temple -- sunset pavilion -- guanyin pavilion -- lengjiatai --foyinshanfang -- jinshan sibao -- cishita -- gufahai cave -- liuyun pavilion --miaogaotai -- qifeng pavilion -- bailong cave -- chaoyang cave -- guxianren cave-- yudai bridge -- yudock -- guopu tomb -- jiangtian temple, the first spring inthe world
第4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43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7分鐘,共有125位用戶收藏,12人推薦!
紹興魯迅紀念館建筑造型體現(xiàn)江南傳統(tǒng)風格,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shè)計理念,與魯迅故里歷史文化街區(qū)渾成一體。其內(nèi)的“魯迅生平事跡陳列”,才用編年體形式,全面反映魯迅一生業(yè)績,重點反映魯迅與故鄉(xiāng)紹興的淵源關(guān)系,具有鮮明的紹興地方特色。展覽手段豐富,如多媒體場景演示“水鄉(xiāng)社戲”等,引人入勝。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于1973年。20__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tǒng)風貌,與環(huán)境尺度不協(xié)調(diào)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
新建的紀念館位于魯迅故里東側(cè),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魯迅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shè)計理念,使其與該地區(qū)傳統(tǒng)街巷肌理保持統(tǒng)一。紀念館外部為紹興臺門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紹興傳統(tǒng)竹絲臺門。
紀念館環(huán)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tǒng)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tǒng)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cè)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筑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xiàn)魯迅當年的環(huán)境氛圍。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xiàn)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nèi)涵。內(nèi)部采用雕塑、不銹鋼裝飾墻面,以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感染力。建筑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nèi)外空間相互滲透,構(gòu)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xiàn)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墻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閑區(qū)等幾部分有機組成。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座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tài)從容,更多地表現(xiàn)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序廳兩側(cè)設(shè)有“水鄉(xiāng)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邊上放置導游觸摸屏等。序廳空間開敞亮堂,配置盆栽喬木,氛圍莊重樸實,體現(xiàn)魯迅先生的偉大和平和。
主展廳共兩層,分為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同時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
南展廳底層為第一部分:魯迅在紹興(1881—1897)。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的歷代越中先賢,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7歲啟蒙,12歲進三味書屋讀書。他不囿于《四書》、《五經(jīng)》,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從野史、筆記、小說及各種民間文藝中吸取養(yǎng)料,努力掌握文化歷史知識。魯迅從小接觸農(nóng)村,親近農(nóng)民,這使他既了解了紹興的風土人情,又看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祖父的科場案發(fā)生,魯迅家從小康而跌入困頓的地步,使少年魯迅飽受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建筑空間布置成魯迅當年的生活環(huán)境,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南展廳二層為中庭式回廊展場,主要展出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跡。
第二部分: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魯迅在南京求學,努力尋求新的知識,逐步形成“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fā)展觀。東渡日本留學。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在事實的教訓面前,他改變醫(yī)學救國的初衷,認為主要是要改變國民的精神。于是毅然棄醫(yī)從文,以筆作為武器,投入了新的戰(zhàn)斗。辛亥革命前夕,他從日本回國,先后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任教。一方面培養(yǎng)青年,一方面又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站在時代的前列,寫下了許多戰(zhàn)斗檄文,猛烈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和舊道德,并同帝國主義、新舊軍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先后到廈門、廣州,一邊從事教學、文學創(chuàng)作,一邊投入新的戰(zhàn)斗。他在廣東經(jīng)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在事實面前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魯迅到上海定居,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十年。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團結(jié)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向敵人沖鋒陷陣,粉碎了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與共產(chǎn)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guān)心青年,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廳二樓為第五部分:民族魂。魯迅逝世后,舉國哀悼,人們喻之為“民族魂”。人們紀念他,學習他。建國后,北京、上海、廣州和紹興等地相繼建立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魯迅全集》多次再版。魯迅著作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種文字,遠播世界各國。北二樓建筑環(huán)境明朗,建筑空間寬敞,再現(xiàn)魯迅先生民族魂的偉大氣概,給參觀者無限的振奮和沉思。
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生動地再現(xiàn)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yè)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xiāng)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zhàn)斗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xiàn)了魯迅的光輝業(yè)績及其思想發(fā)展的歷程。
輔助展廳單獨設(shè)在主展廳西側(cè),與主展廳隔水相望。通過一條明亮的玻璃廊橋,與主展廳有機結(jié)合。輔助展廳東側(cè)臨水設(shè)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臺。在參觀中不僅將庭園水景盡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廳與輔助展廳之間通過透亮的玻璃墻面,構(gòu)成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活躍人文景觀。
名人文庫采用藏書室形式,設(shè)在東側(cè),面對封閉式綠化庭院,環(huán)境幽靜,是學者、公眾進行資料收集、學術(shù)研究的好場所。
北展廳底層為休閑區(qū),設(shè)有休閑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臺。觀眾可在此休閑購物,欣賞美景。
第5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2043個字,預計看完需要6分鐘,共有123位用戶收藏,25人推薦!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清西陵觀光游覽,我是導游員,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見和要求盡管提出來,我愿竭誠為您服務,我們今天的日程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首先參觀泰陵,中午到行宮就餐,下午參觀崇陵。
泰 陵
清西陵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處的河北省易縣境內(nèi)。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區(qū)范圍內(nèi),建有帝陵、后陵、妃園寢、王爺、公主、阿哥園寢等十四座,還有行宮、永福寺兩處附屬建筑及衙署營房遺址,品種齊全、布局合理。陵區(qū)內(nèi)保存有古松一萬五千余株,這些樹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風沙的侵襲和熱氣、寒流的影響,為西陵營造了一個特別的小氣候,使陵寢處于一個獨立完整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使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價值極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在20xx年1月11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景區(qū)。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規(guī)模最大,堪稱首陵。這是一處清朝盛世時期遺存下來的古建群體,從它的選址、規(guī)劃,布局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的強盛以及政局的穩(wěn)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術(shù),傳統(tǒng)工藝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當代建筑學家講,泰陵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的模式。站在大紅門前五孔橋上環(huán)顧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連綿起伏的永寧山,為靠山,酷似屏障。永寧山是太行山的余脈,與東陵的昌瑞山屬于同一脈系,此山從山西過來,如巨龍橫臥中原;大紅門兩側(cè)的東、西華蓋山為天然門戶;九龍、九鳳山為環(huán)護左、右的低嶺;南面形態(tài)端莊的元寶山,為泰陵的朝山;在中間廣闊的平原上座落著泰陵輝宏壯麗,錯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從五孔橋下流過,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出來,同時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學家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shù)。正如美國景觀建筑學權(quán)威西蒙德先生所說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預定的一條不能改變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國人在他的世界里獨自徘徊時有友好的大自然來引導他拜謁上天和祖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風景會真正成為建筑藝術(shù)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季?,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guī)劃設(shè)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筑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宮座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余建筑沿中軸線次第排開。這些建筑都以準確的尺度,適宜的體量,斑斕的色彩,靈活巧妙的手法進行配制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紊地展開并不斷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設(shè)三架,無論是從數(shù)量還是排列形式上都獨具一格。一架面南、兩各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規(guī)制完全一樣,均由66塊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結(jié)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為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個部位還雕有豐富的紋飾,畫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玲瓏剔透,生機盎然。這在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尚屬孤品。成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最具有價值的建筑之一。
整個陵區(qū)注重對門的處理,門既可作為出入之用,也可截斷空間界面。大紅門是進入陵區(qū)的總門戶,單檐廡殿頂,看上去質(zhì)樸、凝重、敦實、穩(wěn)重,視若騰龍偃臥,鎮(zhèn)守陵前。兩側(cè)有42華里的風水墻,逶迤延展,包護陵區(qū),愈發(fā)顯出大紅門的莊嚴氣派。
具服殿獨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來謁陵祭祖時更換衣服的場所,沿續(xù)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內(nèi)有凈房,類似于現(xiàn)在的洗手間,內(nèi)有繡花墩馬桶。而今為了方便游人,在凈房的旁邊建有一座水沖廁所。
圣德神功碑樓是記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稱大碑樓,建成于1739年,花費白銀十三萬一千五百兩。大碑樓占地5.54畝,高26.05米,四面辟門,為重檐九脊歇山頂,穩(wěn)中有變,富麗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廣場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華表相襯,使碑樓顯得更加莊嚴、肅穆、雄偉、壯觀。四根華表的柱身均用整塊石料雕成,呈圓柱形,直徑1.5米,周身浮雕著朵朵云團,一條巨龍于云朵間盤繞柱身扶搖而上,帶有呼之欲出的動態(tài)感。華表也叫擎天柱,又稱墓表。起源于遠古時代,初為木質(zhì),為納諫而設(shè),又叫誹謗木。在陵墓神道上設(shè)華表,在西漢時期就很流行,是木質(zhì)華表,石刻華表在東漢時盛行。華表裝飾著象征皇權(quán)的云龍圖紋,作為皇家建筑的特殊標志,襯托出主體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偉壯觀。
碑樓內(nèi),矗立著兩統(tǒng)巨大的石碑,每統(tǒng)碑重56.55噸,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雍正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大約五千字,這是一部給雍正歌功頌德的重要資料。
繞過碑樓,是一座七孔石拱橋,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橋梁中最長的,長107米,寬21米。(欄板上是二十四節(jié)氣望柱頭,又稱火焰望柱頭。柱頭上有二十四條陰刻線,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因為有河才有橋,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與田野不可分,與二十四節(jié)氣有一定的關(guān)系,耕種、澆灌都離不開二十四節(jié)氣。)像這樣巨大而完美的石橋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它對于建筑物的布局組合起著連接作用,使組合群的層次明顯,過渡自然,緊湊而不松散,同時也顯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第6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33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分鐘,共有255位用戶收藏,15人推薦!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由我?guī)ьI(lǐng)你們?nèi)ソ系乃l(xiāng)游玩,看;這就是我們水鄉(xiāng)綠色的堤岸,在那里,有各種植物;垂柳、水杉、刺槐、白楊、桑園、竹林。這些事堤岸有的植物???這是水鄉(xiāng)彩色的田野,里面有金黃的菜花、翠綠的麥苗、彩霞般的紫云。這些是彩色的田野有的植物。
下面我們?nèi)ゾG色環(huán)繞的村落,那的建筑是用白墻、紅瓦、閃亮的窗,這里的樓里的屋檐像喜鵲尾巴,這還有河,你看,河上還有鴨子。
這的拖駁船是用來拖船的,像一條長龍在水上透氣,看那個人牽牛走過橋,多么的像牛郎牽著金牛踩鵲橋去見織女。
好了今天的游覽結(jié)束了,希望大家多多來游覽,這還有很多勝景,我個大家介紹的只是一部分,大家有機會把江南水鄉(xiāng)的勝景看完,我永遠是你們忠誠的導游,我希望大家住在這,看著夜景,甜甜的進入夢鄉(xiāng)做個好夢。
第7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73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21位用戶收藏,17人推薦!
靈巖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境內(nèi)。它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但因年久失修,現(xiàn)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靈巖寺的寺門與寺內(nèi)的殿門是錯開的,并沒有正對著。進入靈巖寺,走過幾個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體貼金的“三身佛”,殿內(nèi)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觀看的還當屬圍坐著在四周的40尊泥塑羅漢,他們表情姿態(tài)各異,非常栩栩如生。參觀完千佛殿后,繞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賞辟支塔。這是一個九層樓閣式磚塔,塔基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的浮雕,它也是靈巖寺的標志性建筑。
參觀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個爬山過程約1.5個小時左右。在山上有幾處泉水,卓錫泉,白鶴泉和雙鶴泉,他們?nèi)嗯R,俗稱“五步三泉”。傳說卓錫泉是當年一位老和尚用禪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濟南72名泉之一。而不遠處則是袈裟泉,相傳是挖泉水時,在泉旁處理著一塊形似袈裟的鑄鐵,故因此而得名。該泉水四季不斷,為寺內(nèi)主要飲用水。
繼續(xù)拾階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靈巖第一泉”之稱。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著很多樹葉,但若是一桶桶的從池中舀水上來,池中的水依舊不會減少。
暫別甘露泉繼續(xù)向山上走去。靈巖山的路標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熒光色的筆在山石上寫著,并附上箭頭,非常醒目。之后便來到了白云觀,據(jù)說這里是觀音成仙的地方。此處有一個天然的山洞,山洞的盡頭供奉著兩尊觀音像。出來繼續(xù)登上山頂,這里便是紅門。紅門是建在山頂?shù)囊蛔R,廟里供著一尊大石佛。站在紅門外遠眺,東邊的云霧中就是泰山的極頂。參觀完后可原路返回。
第8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414個字,預計看完需要2分鐘,共有218位用戶收藏,16人推薦!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江南水鄉(xiāng)——湖州南潯,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姓顏,大家叫我小顏好了!
我們江南水鄉(xiāng)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的美稱,我們這里水中養(yǎng)魚,田里種稻,地里種桑,別有一番風景。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河流旁,這條河流已經(jīng)有好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這條河流常年保持著平、清。這條河流的水清澈見底,而且很綠,像一塊無暇的翡翠。幾乎可以望見河底,如果你有時候仔細凝視著河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呢,就像在玩捉迷藏似的。
現(xiàn)在,我們就要去田野里了,游客們,隨我來吧!
游客們,看!這一片金黃色的海洋是多么美啊,這就是稻谷。稻谷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成熟的了,就等著農(nóng)民伯伯去收割了。稻谷收割了以后,可以做成大米,大米是弄民伯伯的血汗,所以我們不要浪費米飯哦!
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說也說不完,看也看不夠,現(xiàn)在,請大家盡情地去游玩吧!請大家在游玩的時候,不要去田野里亂踩,也不要扔果皮的食品包裝袋。祝大家玩得開心!
第9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3651個字,預計看完需要10分鐘,共有249位用戶收藏,28人推薦!
北九水 為白沙河中游的峽谷地帶。白沙河發(fā)源于巨峰北麓海拔800多米處的天乙泉,始名涼清河,中為九水。嶗山北九水因水有九折而得名,以北九水療養(yǎng)院“九水界橋”為界,分內(nèi)、外九水。澗水自上順流而下,遇峰崖必折,折處必彎,彎處必漩,漩處必涌一潭澄水,在嶗山十二景中稱“九水明漪”。
九水風光素被譽為“灘峽奇秀,清流急湍,峭壁危巖,水作龍吟,石同虎距,音樂圖畫,文本天成。” 外九水 自我樂村菊灣溯至北九水療養(yǎng)院,全長6.5公里。 一水始自孫家村村東之菊灣,南有玉筍峰,北有黑虎山,兩山相夾,中為大澗,澗底巨石交錯,姿態(tài)萬千。 二水澗中大石壘迭,排空壁立。澗南有巨巖,名錦屏巖,石色蒼翠。巖下潭水,錦巖倒影,波光漣漪 三水于1967年建三水水庫,為九水新景。水清澈靛藍,從溢洪壩頂凌空跌落,如珍珠壁簾,晶瑩奪目。壩東一峰如老僧打坐入定,名定僧峰,石紋披斜恰如衣紋。 四水南北兩峽對峙如門,名天梯峽,水自峽澗中涌出,銀花四濺,聲蕩幽谷。
三水建水庫后,此峽已沉身庫中,僅可見露出的對峙石壁。 五水四周山巒重繞,青翠四合,名環(huán)翠谷。澗底流水到此較緩,流聲叮咚,間之鳥鳴啁啾,如奏絲竹,又名玉笙澗。 六水為北九水峰巒之險首處。澗北有黃褐色山峰聳立,遠望如一匹駱駝臨澗而臥,,有昂首嘶空、氣吞長川之氣勢,該峰俗名“駱駝頭”。峰側(cè)新鐫“駝峰煙云”四字,為嶗山名勝“駝峰插云”。該峰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狀,由東看似駱駝頭,由西與南望則形似鷹嘴,東北望猙獰粗猛形似惡鬼,故亦有鷹嘴峰、惡鬼峰之名。峰西迭嶂排空,陡峭險惡,名飛虎巖。此處澗水分外湍急,在飛虎巖下,涌成一個形似雞爪的深潭,名為雞爪潭。 七水山谷寬敞,山環(huán)水抱處為七水村,又名河西村。澗東有村名為河東。澗北一峰臨水獨立,呈丹褐色,山勢秀如盆景,名小丹丘。又因巖石突出如發(fā)髻,又叫仙人髻,亦名小梳洗樓。峰頂石上,南向刻有“小丹丘”三字,乃集鄭板橋字。
東北山凹處是通往王哥莊的山口,由此途經(jīng)土淺嶺可抵王哥莊。 八水山勢舒緩,澗水悠悠,漫山皆松,山風徐來,松嘯、流水溶為一片濤聲,名松濤澗。水中石崮上刻有“松濤澗”三字。 九水為外九水的盡頭,是一處不大的山坳,松竹相間,流水潺潺,盛夏亦涼風習習,素有“小關(guān)東”之稱,是風景優(yōu)美的避暑療養(yǎng)勝地。澗南是北九水療養(yǎng)院,澗北是太和觀舊址,又稱九水廟。西山有仙古洞,洞內(nèi)壁光滑,為卵形,巖石結(jié)成,高2米,深3米。明代登州武舉周魯曾題刻“仙古洞”三字于洞左,為叢林所蔽,游人多不知,在山坡巨石上另有題刻“仙古洞”三字。 內(nèi)九水 自北九水療養(yǎng)院溯流而上至靛缸灣,長約3公里。兩山夾立,水流中穿,峭壁危巖,澄潭激湍,與外九水相比,內(nèi)九水峰巒更加峭拔,峽間更為險峻,景物薈萃,奇境屢出,游人至此,目不暇接。 內(nèi)一水,為一山坳,遠山近岫,一派清秀,橋兩側(cè)潭寬水闊,流清石奇。 內(nèi)二水,溯澗上行至雙石屋,倚崖臨水,松竹交蔭,潭光山色。村中有20余戶人家,因村旁有兩石洞似屋而得名。
雙石屋村南,巨石橫陳澗底,潭處石間,澄泓湛碧,寒氣凌人,名“印月潭”。村對岸山峰突起,酷似著甲將軍,故名“將軍崮”。1957年,羅瑞卿大將陪同朱德元帥游覽此地,看到“將軍”,頗覺有味,一番推敲,遂命此景為“將軍遠眺”。二水路旁石上,還鐫刻有郁達夫游嶗山詩文。 內(nèi)三水,東行半里許,漫水橋頭,有一大石上刻篆書“三水”二字。澗水從東北方破峽而來,被澗中大石分隔阻攔形成短瀑,白沫飛濺,狀如馬尾,名“馬尾瀑”。該峽谷從前棲居著許多鸛鳥,峭壁和山崖上多鳥窩,故三水河澗又名“鷹愁澗”。
內(nèi)三水澗中巨石上鐫刻有清代著名畫家高鳳翰五言律詩。澗北山巒陡削,石紋垂直,有“九水石林”之稱。 內(nèi)四水,順澗前行,喬松滿谷,流水淙淙,云霧繚繞,山巒時隱時現(xiàn)。澗對岸一峰如削,秀出云端,從東南方飄來之云霧常被此峰分切,故名“斬云峰”,1980年夏季一場暴雨中,此峰被雷擊腰截。南岸有風景亭高聳,該處河谷有石門,高如城墻,人可穿行其間,因以為亭名。亭旁臥石上刻有“石門亭”三字。 內(nèi)五水,南岸懸崖垂石如裳,望之如士大夫拱手相揖,刻有“大夫石”三字。內(nèi)五水山谷尤狹,澗南懸崖陡壁高約百米,色赭黃,石紋縱橫有致,斑駁絢爛,氣勢磅礴,因其色彩閃爍如鳳錦,故名“飛鳳崖”,谷中圓崮上鐫刻三字。飛鳳崖下有“凝碧潭”,清極而色碧。 內(nèi)六水,山道隨水勢彎曲,水隨山轉(zhuǎn),人傍水行。南岸道旁一潭碧水,名“鏡天潭”,潭旁一巨石,上平如臺,臺上置石桌、石凳,名“觀音臺”。
坐臺上可領(lǐng)略此處風光。澗北赭黃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數(shù)十米,狀如船帆,石紋縱橫相綴,在陽光下輝煌似錦,名“錦帆嶂”。另在北岸40米高之峭壁上,刻有“山高水長”四字,字徑1.5米,為北九水最大刻石。 內(nèi)七水,峽谷更加陡峭,兩側(cè)石壁巖石呈青黛色,山上長滿黑松,翠綠如滴,景色幽深,古稱“冷翠峽”。峽谷內(nèi)一崮突起,上有方正奇石,名“天印石”。從內(nèi)八水回視,恰似馬頭,故又名“馬首是瞻”。澗內(nèi)另一懸崖峭立,幾與云接,名“連云崖”。連云崖旁有一巖,似利劍直插青天,此巖與連云崖之間是一道狹窄巖縫,仰視惟見游云而逝,人行其下,甚驚,莫不頻頻撫頂回首再三,故有“一步三回頭”之稱。 內(nèi)八水,冷翠谷東上為石門峽,峽兩岸崖高數(shù)十米,對峙如門,故名。
入峽后為大龍門,古稱“大崖門”,訛傳為“大衙門”,俗稱“大牙門”,清代張鶴改稱為“大龍門”。大龍門東去,出口即為“二龍門”。二門之間,山峰彎曲似弓,翠嶂環(huán)抱如城,故壁上鐫有“月城”二字。月城俗名圈子里,四面皆絕壁,西入東出,水從中流,游人叫號,如甕中音。出月城,在峽南岸凹洞內(nèi)刻有“魚鱗峽”三字,深秋后,峽谷四壁呈赭黃色,又名金華谷。 內(nèi)九水,過金華谷,東南攀登而上。峽谷布滿各種卵石,光滑明亮,似魚鱗排列,流水因此成紋,狀如魚鱗,故名“魚鱗峽”。峽谷廣畝許,三面峭壁凌空,東南方一道瀑布從石壁裂處三折而下,跌入一潭碧水中,轟鳴震蕩,名“潮音瀑”。” 潮音瀑 又名“魚鱗瀑”,位于九水畫廊終端。
以水聲似潮、水形象魚鱗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大字,為 30年代葉恭綽手書。潮音瀑從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瀉;第一折落差約6米,第二折落差約5米,第三折落差約10米,織成一幅寬約5米的水簾,直瀉崖下清潭。三折飛流方向有異,恰如空中飛卷長練。瀑下清潭直徑約22米,深5米,形如缸,色靛藍,清澈見底,名“靛缸灣”。 潮音瀑旁建有石砌仙舫一座,是為紀念在此犧牲的抗日戰(zhàn)士。
西崖頂上有“觀瀑亭”,供游人亭中觀瀑聽潮。“巖瀑潮音”為嶗山勝景之一。 蔚竹庵 位于嶗山北麓鳳崮之下。初建于明朝萬歷十七年(1589)。由全真華山派道士宋沖儒創(chuàng)建。占地2.6畝,分前后兩進庭院。蔚竹庵最初稱“三元殿”,正殿中分別供奉真武大帝、觀音大士和三官神像。其中真武大帝和觀音大士的神像是用檀木精雕而成,為嶗山諸道場中木雕神像之首;三官神像為銅鑄,規(guī)模不大,很有特色。殿壁曾題有古詩一首:“峭石開青壁,嶙峋不記年;叩門驚宿鳥,隔澗聽流泉。樹老含秋色,峰高入暮煙;蓬君棲隱處,遙望白云間。”點畫出這座道家的世外仙境。 該庵本世紀初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持道長唐宗煜,使蔚竹庵在當時的膠澳一帶成為旅游熱點。
1930年,唐道長離庵去西安八仙庵主持廟事,曾經(jīng)協(xié)助楊虎城將軍積極宣傳抗日。 蔚竹庵后面山石高壘,巨石似即落下來聳??蓢@。庵周圍自然環(huán)境保護極好,庵東澗谷,竹林茂盛,澗中流水淙淙,被譽為“蔚竹鳴泉”。1934年,著名作家郁達夫游至此地,曾賦詩一首:“柳臺石屋接澄潭,云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詩鐫刻在雙石屋村旁的巨石上。 柳樹臺 位于竹窩村北,折崮頂西北。海拔500余米,東西兩山夾立,中豁一口。此處風景美麗。德占時期,曾在此筑有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總督療養(yǎng)樓、私人度假別墅等,并修筑臺柳公路自市區(qū)抵此,方便療養(yǎng)、游山度假,使柳樹臺成為著名的風景療養(yǎng)區(qū)和重要的入山通道,名躁一時。德日青島之戰(zhàn),德軍撤離時放火燒毀麥克倫堡療養(yǎng)院。其后不同時期,柳樹臺辟有旅館、飯店,為進山游客提供食宿。 花花浪子瀑布 位于北九水桑家河澗谷。澗盡頭處峭壁高聳,懸掛著一幅高約20米、寬約4米的瀑水。該瀑酷似“掛毯”,陡立的峭壁,像一臺繡花機,用水流編織“奇花異卉”。“花朵”紛揚,撒進崖底水潭。瀑布左側(cè),有一巨石,酷似大佛,立于懸崖之頂。瀑布右側(cè)的石崖高處,有石刻“花花浪”大字。
第10篇 五百字導游詞
閱讀小貼士:本篇共計840個字,預計看完需要3分鐘,共有112位用戶收藏,23人推薦!
更加驚心動魄的綿山奇觀是——掛祥鈴。這個原本在唐代是一種祈雨謝佛的法事活動,漸漸已演化為綿山一帶的民間習俗。
綿山的掛祥鈴在抱腹巖的空王寺。人們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許愿或還愿之后,便請專事掛鈴的藝人上山,將一只水罐大小的銅鈴掛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
掛鈴之舉十分驚險。藝人先要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系在松樹上,然后扯住繩索一點點降落下來,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直到貼附巖壁,再把銅鈴牢牢掛在洞口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心驚膽戰(zhàn)。藝人只身懸吊,下臨無地,全憑一根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與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達對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將銅鈴掛好,隨即燃放紅鞭一掛,以慶事成,亦報吉祥。
掛祥鈴這個古俗為綿山人所喜愛,千年不絕。如今抱腹巖洞口掛著銅鈴密密麻麻一片,山風吹來,鈴聲叮當,清脆悠遠,與下邊寺廟中的鐘鼓和梵樂合奏成樂,悅耳亦悅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處還有?
山西綿山導游詞5
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后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風景區(qū)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游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回鑾寺。
回鑾寺是由于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鐘交二響,法日轉(zhuǎn)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贝蠹艺堧S我進寺內(nèi)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zhàn)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nèi)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nèi)觀望,雖然院內(nèi)建筑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xiàn)在寺內(nèi)生長有古松、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松清幽,給寺內(nèi)增添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