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是怎么來的呢
歇后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后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最早出現(xiàn)“歇后”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xiàn)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币馑季褪钦f,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語。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后語雖然很少見于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边@類歇后語,直到今天還繼續(xù)為人們所使用。來自百度。
歇后語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有些謎作,謎面與謎底扣合,類乎歇后語,雖很諧趣,但沒有別解,缺乏謎味,燈謎行家稱之為“歇后非謎”?!靶笳Z”是熟語的一種,在民間口頭流傳,為群眾所熟悉樂用,大多是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隱去后文,以前文示義,使人聯(lián)想會意,產(chǎn)生共鳴,達到隱喻指事,或曲折譏諷的目的,比如要說用不了多久,就說“兔子尾巴”,聽者就知道他是說“長不了”;要驅趕不歡迎的客人,就說“二山相疊”,它的潛臺詞就是“出”!要說情況逐漸好起來,就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來比喻?!靶笳Z”說出來的前文是比喻語,用形象的語言來引出后文,而后文是前文的解說語,揭示出前文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歇后語在人們的口頭創(chuàng)造、流傳、成形,大多有固定的說法,所以可以只說前文而不必帶出后文,聽者自然心領神會。而我們所說的“歇后非謎”的謎,也用后文解釋前文的方法來表達,只是未經(jīng)流傳、成形而固定下來的歇后語而已,所以說它非謎。歇后語在很大程度上與“回互其辭”的隱語相似,而燈謎是從隱語發(fā)展而來的,專以文義的替貼和字形的拆合來供人猜射,燈謎還注重別解,而且講究別解在底。如果把燈謎的謎面也稱作前文,謎底稱作后文的話,那么燈謎的后文就不單單是前文的解說或引申而已,它還把前文所示的義,通過文字字義的轉移,解釋到別種意思上去。扣合得好的燈謎,因別解而具謎味,燈謎的趣味與歇后語的諧趣不同,這點不同,是很微妙的,但對于一個已人謎道者來說,還是不難加以分辨的。這里舉一個歇后語,及據(jù)此歇后語創(chuàng)作的燈謎,以見兩者之區(qū)別: 歇后語:圍棋盤里擺象棋——不對路數(shù) 燈謎:圍棋盤里擺象棋(論語) 子路不對 評釋:民俗間如果要說某人某事“不對路數(shù)”,說的人會用“圍棋盤里擺象棋”來引喻,因為圍棋和象棋是兩種不同的棋,圍棋棋局縱橫各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棋子分黑白二色,下子沒有固定的路數(shù);象棋棋盤由九根直線和十根橫線組成,中間劃定界河,一方十六子,子各有名稱。各子走法不同。所以聽他說“圍棋盤里擺象棋”,你就會知道那是“不對路數(shù)”了。通過形象的語言,隱示出所要說的真正意思,所以這被說話者隱去的后文,是不作別種解釋的。燈謎就不同,用這個歇后語的前文來作謎面,要求猜出的是《論語》中的句子,它的后文先就受到這個謎目的限制,而猜出來的謎底“子路不對”,乍看與歇后語的后文意思一樣,只是字面略有不同而已,可是,這“子路不對”原來卻不是指行棋的棋子的路數(shù)不對,它那“子路”是人名,這個人也叫仲由,是春秋時大教育家孔丘的得意學生;“不對”也并非錯的意思,它的原意是“沒有回答”。用“子路不對”來射謎面,就變成棋子下的路數(shù)不對了,這就叫別解,這就是燈謎與歇后語本質上不同之處。“歇后非謎”,本是個很淺顯的問題,大凡作謎者都不會將兩者混淆的,但初學者就保不住會弄不清爽,而要制出歇后式的非謎來,何況《中國謎語大觀》之類皇皇巨著,就將此類“歇后”的東西,當成謎作而大量收集在冊。因之將它列為謎病,予以揭露就很有必要了。
歇后語怎么來的
最早出現(xiàn)“歇后”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xiàn)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币馑季褪钦f,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語。辭?!沸笳Z 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數(shù);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中國語言文字大百科全書》歇后語 指說話的時候把一段常用詞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成的帶有幽默性的話語。通常有兩種。1.原始意義的歇后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里來旺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是用來影射“妻”,因為“秋胡戲妻”是有名的故事、劇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里代替“丈”。2.擴大意義的歇后語,在北京叫俏皮話,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歇后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后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后語雖然很少見于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后語,直到今天還繼續(xù)為人們所使用